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0-06-09 07:24:30  本文已影响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他人暴力的言语。或许我们自己就是有意无意地通过暴力的沟通方式与人交流。一边受着暴力的言语、一边运用同样的方式暴力别人。反反复复、无穷尽也。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方式。

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双方更深层次地了解彼此。“暴力沟通”长此以往地使用下去会变成“零沟通”。当这种沟通方式,达不到心理预期的效果,是不是要换一种方式了?

“暴力沟通”是不尊重对方,引发对方痛苦的沟通。使得彼此的关系形成一个对立面,一方压制着另一方。

“非暴力沟通”是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不仅适用于成人之间,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把他/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尊重小孩的意愿。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表明,小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发展顺利则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发展障碍则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行动畏手畏脚。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很佩服萧芳芳女士。她会根据现状进行调整,教育第一个孩子时沿用上一代的“服从听话”式的教导方法,慢慢就发现这种极权的教导方式不适用。在生了第二个孩子后,换成较为民主的方法教导孩子,务求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找到一个平衡点。后来50岁的她进修了一个儿童心理学硕士回来,没多久便成立了护苗基金(保护及避免儿童受性侵犯伤害的慈善团体)。敬佩她的这份心与行动力,教育孩子就是一件需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事情。

萧芳芳与三岁外孙的相处方式也非常逗。想亲亲或者抱抱外孙之前,会问他:“抱一下,好不好?”或者“亲一下脸好不好?”。有时候外孙会拒绝她,摇摇头或者扭头就走。虽然她的心里会有失落感,但还是会尊重小孩的意愿。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哈哈哈~

沟通交流的前提是互相尊重。

下面来浅谈一下《非暴力沟通》,给我感受较深几点。

1、请求与命令的区别

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举个例子:

没头脑:“我想和你聊一会,希望你能陪我一下。”

不高兴:“我今天工作很累,想休息一下。找别人陪你好吗?”

没头脑:“你这人真自私!”

“没头脑”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有重视“不高兴”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他。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在以命令的方式,表达愿望。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孤单,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强迫着做某件事。即使是对家人也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如果想要把关系弄僵,那就另当别论了。

2、体会和表达感受

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妇女在表达请求时感到别扭,好像做错了什么。例如,她可能不会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想休息。”。

如果她的丈夫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只会指手画脚而从没想过要分担,并且认为家务活是女人的专属。那么要说出自己需求更难,阻力更大。当妻子勇于跨出第一步,说出自己的需求。丈夫及其不耐烦,理不直气也壮地开始发表他的不满,怪责妻子做得不够好。

这样的生活好压抑。换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自己一个人过,乐得清净自在。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

3、充分表达愤怒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比如,“没头脑”和朋友出去玩,说好天黑前回家。但到晚上7点还没到家,“不高兴”很生气。

错误示范:一接通电话,“不高兴”就开始骂人。“你有毛病啊?几点了,还没到家!”

正确示范:(首先深呼吸)“不高兴”问:“你是和朋友玩得太开心,忘记时间了吗?”(然后倾听);7点了,我还没看到你在家。天黑了,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我希望你能尽快回来!(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4、.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 “你是否愿意……?”

例如: “这么大声的音乐,令我感到很烦躁。因为我很重视睡眠的质量,你是否愿意戴上耳机呢?”

5、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例如:

没头脑:“我好胖!行动都变得缓慢了!”

不高兴:“听起来,你有些郁闷。你很重视自己的健康对吧?所以,你想减轻体重,回到以前的好状态。是吗?”   

不知道有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呢?

我没有这种“天生的能力”,唯有靠后天的锻炼啦!

继续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断舍离》读后感
  • 下一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