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2020-06-07 07:12:03  本文已影响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比较忙,所以想着自己在这么忙的时间是否还可以做到每天阅读而且每天打卡,如果可以,那么这是自己在一段时间里面阅读量的最小值,以后有空的时候至少也要比这段时间所读的书要多得多。
那从今天开始记录吧~

21号
满怀期待地翻开纸质版的书籍,想要在里面找到自己一直以来在沟通上面不尽人意的沟通问题所在以及更加科学、更加体贴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暴力的语言去解决问题。

要带着问题阅读:
1.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沟通吗?
2.是否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沟通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3.这些沟通方式自己是否真正认同?
4.认同的方式,自己该怎么结合自己的特点用在自己的行动上面?不认同书上的观点,为什么?这里可以查看微信读书对于某一句话的大众点评,看看是否是自己的理解角度有问题?
5.自己以前的沟通大多是随心随意,但是是否有体现到书本上所涉及到的方法?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沟通系统或者方式。

今天主要的内容是开篇,前言和第一章一部分。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是“爱的语言”,其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前面的文字很感性、优雅,读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是要在无声中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摘录: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人就是这样子,要在不断地试错中对自己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不管是行为还是在语言沟通上。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每个人都有表达欲,自己会想着把内心的观点表达出来,但是没有注意到很多观点很多语言会带来暴力而不自知。自己也经常如此,惹恼人了都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惹恼,所以在另外一个层面而言,在沟通当中还牵涉到人和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水平,后者也就是可以找到自己「迁怒于人」的原因。

22号
今天比较忙,晚上跟好几个人语聊。所以晚上没有看多少页。今天看到的内容是《非暴力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是比较客观地指出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真真实实的事实。感受,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的感情,比如开心难受等等。需求: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你自己想要什么。最后是请求,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别人提出合理的请求。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23号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人总是有着自私的一面。自私使得人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总想到自己的这个角度,但是对于别人的感受并没有做到感同身受。也许就是因为人本身这个缺陷,所以总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别人做的事情迎合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时候自己内心会认同,但是如果是反面,那么这个会导致我们对他人有反面的评价。人以群分,除了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划分标准。因此,寻求内心的真正需求,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之后合群于价值观相合的人群。

24号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和评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观察是对客观的事情和行为进行描述,而不是加上主观意愿的的评论。评论就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有偏向性的臆断,但是并不完全符合客观事件。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毕竟人在被刺的时候不会感觉到糖的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是却指出了观察和评价区别的重要性。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或者是被别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有色眼镜,指的是我们内心的偏向,很多暴力其实都是从偏见开始的。存有偏见,我们也会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向于评价,而不是观察。

25号
体会和表达感受。

想法和感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想法偏向于自己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类似于自己对某件事物的评价,感受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通常会有一些大类的词语可以使用,比如开心、难过。我们在面对批评或者是矛盾的时候,要懂得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示弱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毕竟谁都不让谁,难免无法推进。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归因于其他人和事情,观点、看法需要在自身中寻找到对应的需求,而不是在矛盾中指责谩骂对方,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甲: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
乙: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乙表达的是自己对“取消合同”这一行为的观点使她感到不愉快,自己既定的观点和现实不相符时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鼓励乙进一步了解她的愿望:她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例如,乙可以这样表达她的愿望:“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想重新聘用我们在去年解聘的员工。”

摘录: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面对自己内心觉得重要的人的时候经常会逃避,逃避跟对方起正面冲突,这时就想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自我感觉是委屈。这在日常生活中见得太多太多。除此以外,相反的就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可能更加偏向于不理解对方内心的需求,而是选择怼回去。

5.26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别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对别人的快乐负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相矛盾,但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第一个「牺牲自己迎合他人」的阶段,所以更倾向于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感受的表达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是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你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做什么或者是别人做什么,注意的是,用第一人称表达感受和需求,从“我”的角度表达需要。

关于请求和命令。

这个是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至为关键的要素,请求的成功与否体现了前面自己的感受是否被别人感知以及需求是否能被满足。
我们需要具体地了解和表达我们内心的需要以及对别人的期待,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岂不是更难了吗?而且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5.27
用全身心倾听。

关于倾听这个话题,我想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知道倾听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又没有做到位,让别人反感。没有做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们总会带着自己以往的判断、观点和看法,而且一味地想要给别人自己觉得是实质性的意见。总说结果导向型比较好,但是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总想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那么这种对问题的分析以及给予意见是可能会妨碍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着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所以我们倾听别人的时候会专注于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是否侵犯到他,然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了解对方内心真正的需求。

在倾听的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这样子可以传递我们一直在倾听的消息给对方,第二个是如果我们的理解还没到位,也可以让对方纠正我们的理解,此外,也可以让对方体会自己的状态,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5.28
面对别人的抱怨的时候,不管是对自己的抱怨还是对ta自己的抱怨还是对别人以及别的事情的抱怨,重要的是跟对方反馈,说出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如果不能完全感觉出来,可以用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提问,让对方知道自己一直在尝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感受。

在反馈对方的感受的同时,也需要将对方的需要加上,通过表达对方的感受+内心的需要,表达出自己作为一名倾听者的真正的角色。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的一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二是大声地提出请求,三是换一个环境。

我们需要体会大家的感受而不是专注于别人对自己的批判。在一个团队当中,参与感很重要,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团队的分工设置,一个是自己的主动融入程度,因为团队追求的是团队整体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让每个人的潜力或者是想法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5.29
倾听的力量。

倾听的过程是顺着对方的感情,尽可能地做到感同身受,并且通过自己的话语或者行为反馈自己感受到的ta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转折性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代表着对对方的否定。

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沟通的时候想着先赞美认同,而后通过转折语气表达出对对方观点的不一样的看法。这个基本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同对方的一部分观点,如果有真的认同的地方,最好是把自己认同的内容也表达出来,而不是仅仅是简简单单地认同,认同、赞美,也要有理有据。

5.30
爱自己。

这个观点跟之前我们在520举办的活动主题挺相关的,在520这个「我爱你」的节日中,不要忽视了「爱自己」。爱别人的前提是要爱惜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需要深入感受自己的需求,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要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以及价值观。对别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责备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得到体谅,那么,在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正是我们需要体谅自己的时候,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自己。

我们总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赞美会使我们开心,别人的否定会让我们不开心。在这其中好像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没有真正地去思考。
我们需要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5.31
在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没有被得到满足。在我们愤怒的时候,需要做的并不是通过暴力去发泄我们的情绪,也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别人,而是自问自己的内心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表达愤怒,本书中有几个小建议,首先是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第二是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第三是深切体会自己的需要,最后一个是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和第四之间我们需要倾听他人。

如果我们满脑子都是在想着是非对错,很容易会给人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专注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我们总是想做的更好,却很少肯定已有的成绩。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历史不再徘徊》读后感
  • 下一篇:《觉悟人生 从头说起》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