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读后感
我有一个习惯,好的有感觉的书籍,(我相信因果,如果感觉好,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因为信因果,所以我把因果论导入了我的投资理念里。)我会隔一段时间就读一遍,大概一二十遍以后,整本书的大多数内容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或者说深度地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了吧。我读的投资类哲学书不多,青泽老师的《澄明之境》算是不可多得的一本。
我是读了儒释道的相关书籍,不断地思考后感觉认知整体向源头进了一步,看问题或者思考问题直达本源的多,因此不会为表象所干扰。常年的偏科学知识的学习,确实先贤的经典缺了一页,生活的不断磨砺让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好像缺了一块,终于有一天在想我遇到的问题先人应该也遇到过,是不是看看先人们是不是有答案,于是有一年左右的时候,四书五经,道德经-金刚经-易经-坛经-传习录-了凡四训等等经典都大致翻阅,也有网络上各种老师的解读,中国政法的郭继承老师,复旦的哲学小王子王德峰老师,西安交大的韩鹏杰老师等对先贤经典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认知进入了另一个层次。
回头看《澄明之境》又是另一种感觉,摘抄一些句子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一下。
“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确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活动”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时候,你自然会专注-专注-再专注,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确定自己的能力圈,如同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那一回里,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僧花了一个圈,在圈内就是安全的,出来圈就意味着危险。也就是说作为投资者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活动。
一个简单的话,表面看上去是不是很容易,其实实践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去实践一辈子更是难上加难。
可以说读懂了这句话,开始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把圈子画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活动,意味着你真正投资生涯正道的开始。
交流过很多的投资者,在我看来,从他们的语言中所展示的,大多数人投资标准多样性,能力圈是相当大,即便是这个很大的圈子,还在随着他们的欲望不断的再扩大,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来说,他们基本上不存在赢的可能。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投资标准多样性,那么投资过程的选择中,会自己给自己制造选择障碍,根据因果论,从而使得投资的结果也会出现多样化,不可能有稳定的输出,因此无从谈起持续稳定的盈利的正向输出。
能力圈的划分,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刺激人的欲望的时代,因此人的欲望膨胀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大多数投资有一种幻觉,自己无所不能,应该可以在更大的圈子里长袖善舞,而实质是那不是他的能力圈,能力圈自然是需要有能力的,有太多的投资者双眼只想结果,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因够不够?因此很多人的能力圈无从谈起。因此不存在能力圈的活动,那简直是在资本市场的广袤天地间自由地撒欢,却不知道的到处是恶狼丛生,随时丧命的可能。社会的浮躁也延伸到了股市,大多数人根本没有任何的理论学习,就已经开始在资本市场奔袭,因此丧命才符合因果论。
投资的开始:建立标准,画好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内活动,简单,纯粹,枯燥的坚持。
后记:因为青泽老师的哲学思想大多源自康德,因为我也买了人民大学出版的九本一套的康德全集,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澄明之境》,当然康德的还在一点一点的读,哲学书读起来慢一些。
关于“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其生态位在人脑新皮质层,依赖记忆功能建立起人类尺度的理性常识,满足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达致自我超越,攀登“巅顶体验”。
古希腊哲人实践了“形而上”这门技艺的最高境界——“澄明之境”,而古典中国则认同“混沌的道”,二者都有个体的生态位上迥异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