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名著读后感

读李白诗《春思》后感悟

2019-01-05 10:19:00  本文已影响人 
读李白诗《春思》后感悟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本文诗作者李白,字太白,唐朝人。母梦长庚星而生。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天宝初,贺知章言于玄宗,有诏供奉翰林,因失意于贵妃,赐金放还。禄山反,永王璘节度东南,迫致之,及璘败,白坐系浔阳狱,流夜郎,以赦得释。代宗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四。
   我们把李白诗《春思》翻译成白话文,全诗文的意思为: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如今,通读李白此诗,可知亲临在春天里对春时的那种感受,但是,真正品味李白诗《春思》时,够让人们对此诗更加为之而细研一番,古代时,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所以,于此,当世今,人们在引古咏诗之时,不难以古诗与现实生活往往联结起来,就是让我们要以现实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评析古时侯那些名人名诗及名句中所包含的真正含义,用透视古文化的眼力去鉴赏,去感化现实性的思想,为我所用,又为我所悟,且起到引古为今的作用。李白此诗可贵之处,却是在此歌頌了“平素女人与丈夫恩爱相处,以及对丈夫深切了解和思归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的高尚思想,因此,这就是我们当今青年时代男女青年应明确的恋爱观,即:“爱情要忠贞如一”的可取之处,也是今日读李白诗《春思》后,而为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最大感悟。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论语》有感
  • 下一篇:莫泊桑《羊脂球》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