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名著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2017-10-19 10:36:03  本文已影响人 
《乡土中国》读后感

1840年以来,当传统中国在现代西方国家面前屡屡受挫,备受欺辱,中国开始了自我救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开始西化,也称为现代化。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岁月,无数热血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和富强独立前赴后继,各自探索着发展道路。然而直到现在,“现代化”依旧是还未实现的目标。发展是肯定的,现代化也是必须的,这是世界的潮流和大势,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无法闭关自守。预知其去处,必先寻其源头。传统中国是怎样的?什么又是现代化?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发源于长江黄河的华夏文明,和农业是分不开的。所有的人类早期文明都必须以发达农业的作为基础,然而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华文明一样,受农业的影响如此之深——直到新中国一五计划之后,工业的地位才取代农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就逐渐被国人嫌弃和抛弃,再也没有人愿意苦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算计着日子。农业离不开土地,而农民更是不能没有土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和信赖是带有割不断的情怀。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农业和农村,便是传统中国最底层、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要改造传统中国,首先就应该要深刻的了解土地之于国人的意义,了解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
站在现代都市的角度,有人说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在旧中国识字的人都没有几个,因此要改造农民,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普及教育。诚然,教育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十分重要和必要,然而这些对于农民有用吗?难道说几千年来造成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仅仅是贫穷而上不起学吗?还是说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而费孝通先生通过田野调查告诉我们:在乡村,农民是不需要文字的。扫除农村的愚昧并不是依靠提高识字率就能够解决的。为什么呢?人类发明文字是用来沟通和记忆,这是文字的作用,但是在乡村,农民之间的沟通和记忆是不需要文字作为载体的。农业是农民世世代代从事的天职,上一辈如何做,下一辈接着做,口头相授,实地检验,不需要文字和书本进行传授;乡村是农民们世世代代共同生活的地方,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彼此之间已经非常熟悉,眼神、语气、动作、声音等细小甚微的信息都能够完成信息的传递。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约定俗成,所认知的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指代词,像方言,俚语等词语也是带有特定的意境,同理也不需要文字作为沟通载体;能够用文字记载的事情,必然是特殊的非常规的事情,所以乡村也会有先生做类似于修族谱等文字工作,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环单调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不会有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农民在茶晌饭后的谈资也不会是从书本中看来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寡妇偷人,母猪难产等“趣事”。不需要看书,又何必要识字呢?
那么由此便可再知,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近代社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契约。什么意思呢?国家是由公民通过契约的方式组成,现代社会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文字契约(文件)作为约束和保障,如果产生纠纷和矛盾,便依照契约,按照法律程序解决。但我们仔细想想,通常情况下,村里的人找我借锄头的话,我们需要写一份条约来证明他接了我的锄头吗?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只需要口头协定就可以。大家知根知底,说一声就可以。而且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也是最节省成本的交易。而工业化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市民主要是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地区,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涌入城市的人口也就越多。农村扎根于土地,而城市依赖实业;农民向往稳定,也受到较多的人身束缚;而市民追名逐利,相对自由;同村人之间非常熟悉,世代交情;而同城人却是陌生人,哪怕是同一栋的居民;村民之间的关系是带有利益之外的乡情;而市民之间多是工作关系,或者是利益关系。因此城市与农村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如果农村是熟人社会,那么诚实就可以称为陌生人社会。那么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下,同陌生人的接触中,获得安全的保障呢?这就需要契约和法律的约束。然而在农村,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只需要乡约乡规就可以了。并且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差异悬殊。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村的规定不适合本村,国家的法律条文亦是如此。能在寺庙祠堂解决的事情,法院不一定能够解决;能够用祖宗之法解决的纠纷,法律也不一定能够解决。在现代人眼里,不讲法律的地方,如何算得上是现代化呢?然而这就是传统中国的现状。
我们再来谈谈现代政治与传统中国的区别。现代政治的选举制要求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必须是由民众选出来的,比如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他必须对民众负责,对法律负责,要公私分明,最好大公无私,这样他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因为只有这样的保证,才能让国民将权力交付于一个不认识的领袖。而其他的政府官员,则需要经过考核才能上任,因为只有通过客观的证明,民众才能相信你有做好事情的能力。而在中国传统社会——熟人社会中,中国人扎根于土地之中,生于斯死于斯,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可以说“现在”等同于“过去”,“未来”也就是“过去”的样子。因此在农村,学识不如经验重要,没听过专门上农科再来种地的说法;形象不如年龄重要,村里的年长者必然要受到尊重,祭祖祭祀必然是村中最严肃最威严的仪式。但这并不是说学识和形象就不重要,由于体力和身体方面等原因,村长和族长不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人担任,一般是由第二代辈分中,村民或者族民公认的汉子担任。这个领袖不需要学历来证明学识,也不需要专门的考试来证明能力,因为他已经在平常的各项事务中证明了自己。
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现代社会的是工业;传统社会下农民安生立命的保障是土地,现代社会的是薪金;维系传统社会的规则是人情,维系现代社会的是法律;传统的知识是经验,现代的知识是学识;传统社会的关系纽带是习俗,现代社会的是契约。现代化的确是人类发展的必经历程,然而在传统中国到现代化的转变中,我们切忌不能忽略了传统中国的乡土现状。一味的将现代社会的条条框框强行夹在传统中国之上,这是削足适履,得不偿失。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格林童话《狼和狐狸》读后感
  • 下一篇:《青铜葵花》读后感1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