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

楚汉传奇观后感800字

2020-07-08 15:41:57  本文已影响人 

  【第1篇】

  刘邦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历史上刘邦有过一段自我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刘邦以其志向和个人魅力组织了庞大的刘邦集团,又有效整合了这个集团的智力、物力、人力,综合战斗力发挥到最大;而项羽因其刚愎自用,成了孤家寡人,实际上是独力与刘邦集团对抗。所谓未决而胜负已分,有何悬念?

  项羽虽败,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赞誉:其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其勇略,中华数千年无出其右者;其铁血柔情,比之刘邦的政治权谋,更有一番令人可爱处。他是一个能让勇士誓死追随的统帅,是一个让美女虞姬自刎以随的男子汉;项羽自刎乌江,成就了一个举世无双、悲壮英雄的绚丽形象,使他获得了更多同情。

  应该这么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刘邦必胜、项羽必败,刘邦是天生的统帅、项羽是天生的将军,两人高下有别;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更亲近项羽,也更喜欢他。刘邦以其雄才伟略,驱驰天下豪杰,措天下于衽席之上,打下汉帝国400年基业之基础,可谓千古一帝——但他没有原则,不讲规矩,不守诺言,不讲信义,不重爱恨,精擅权术,真是“三百步以内,无人愿近前与之为友”;项羽不同,他敢爱、敢恨,豪气干云,信义为先,犯其怒者、虽远必诛,受其恩者、虽微必报,哭笑由心、决不虚伪做作,更像是我们出门遇到的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

  项羽和刘邦的区别,是一个性情之人和一个政治家的区别。

  ……

  话说故事之初,嬴政欲使秦朝“千秋万代”,自称“始皇帝”,可惜二世而亡,诚为可悲——究其根本原因,不是秦朝不强大,而是他把天下人都当成傻子和猪狗。李世民说得好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把天下人当成猪狗,天下人难道就不会把你当成猪狗?

  而刘邦呕心沥血、舍生忘死,辛辛苦苦创立大汉王朝,可想过400年后被宦官乱政,最后也要被朝代更替?都说这“富不过三代”,大汉朝毕竟传承了24帝呀!刘邦也应该含笑九泉了吧?

  总结一句:无论纵观中国历史,还 是横察欧美列强兴衰史,要想国运长久,还 是必须从文化和制度入手,从根本上和谐社会各阶层之利益,畅通人才上升之通道,整合国民之信仰意志,达成国家团结、统一之大同……

  【第2篇】

  从今年1月中旬,陆陆续续但是一集不拉的看完了《楚汉传奇》,颇有些感触:

  小人,在历史上总是能战胜英雄的。平心而论,我不喜欢刘邦,且不论出身之卑微,单就从做人而言,多次背信弃义,无任何诚信。鸿沟结盟,刘项划界而治,项羽依约撤军,回师彭城,刘邦背后偷袭,凭借其杰出的丞相萧何充足的粮草供应,耗死了项羽。攻打齐国时,一边派人和谈,一边韩信大军偷袭。项羽,堂堂大丈夫,死于刘邦这等小人之手,实在令人扼腕。又想起余秋雨写的苏轼黄州突围,同样是受宵小所攻讦,还 有评书中的众多忠良: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莫不如此。

  人性,复杂至极。书写人性的作品,永远都不会过时,宫闱之间的争风吃醋,吕雉和戚夫人就是一例,糟糠之妻,不敌新欢。最让我难受的是陈平实施的离间计,三人成虎,项羽,受项伯(此人我很不喜欢,项羽的失败,他有“大功劳”,多次胳膊往外拐)、项庄的蛊惑,清除叛徒、内一奸一,竟然要求每个人都咬出一个,看着一个个随着项羽南征北战的大将被清除、被砍头,我的愤怒已经难以压制,当看到亚父范增逐渐被怀疑、被冷落,在风雪之夜伫立在项羽大营而不被接见,最后回归田园,当钟离昧追到时已经死在山巅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虽然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安排,虽然我早就知道结局。猜忌:这个潘多拉魔盒中的邪恶之虫,吞噬了多少正义忠良之士。至于刘邦得天下后,杀韩信大将军,杀当年的兄弟,杀当年支持自己的诸侯,比如英布等,这更是小菜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也,对这种人一性一的恶,我们早等一习一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天生勇武,每战必冲在第一个,战无不胜,除了最后的一战外,无战败记录,而刘邦正好相反,一直都是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项羽与章邯之间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名垂青史;项羽与刘邦的彭城之战,以三万人长途奔袭,打败刘邦50万的诸侯联军,打得刘邦心灰意冷,准备老死中一陽一里,幸亏萧何劝阻。还 是刘邦说得好啊“你可以败100次,只要你赢了最后一次”,刘邦已经一习一惯于失败,而项羽不一样,他是战神,他不能容忍失败,哪怕是一次,所以在垓下兵败之时,虽然已经突破重围,虽然自己苦口婆心的劝阻其部下要好好活下去,但他自己,却是不能接受,自刎乌江,留下千年的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秦始皇想长生不死,多次派徐福出海求仙,宫中更是炼丹不懈,终于中毒而死;项羽推翻暴秦,不效仿秦一统天下,却要回家,说胜利不返乡,尤如衣锦而夜行,要回到周朝,大封诸侯,给自己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西楚霸王,不当天子,统一了天下却不愿拥有天下,回到功守都不利的彭城,真真令人不可思议,无比可惜;还 有,他攻下了数不胜数的城市,但是却攻而不取,攻下后一番杀戮,扬长而去,而刘邦由于拥有萧何,得一城就出榜安民,拉拢民心,刘邦虽然已经封汉王,但是却不甘于关中,终于逐鹿中原,将自己的汉王变成了大汉王朝。在这一点上,项羽败在了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走向失败。而刘邦所谓的王道和霸道,不过是大棒和一胡一萝卜政策的翻版,不过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注脚而已。

  识人用人,是决定一个领导成败的关键。刘邦自己都承认:勇武不及项羽,谋略不及张良,领兵不及韩信,治国不及萧何,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究其原因,在于识人和用人,扬长避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许以高官厚禄,善于收买人心,所以,每每在生死存亡之际,都有死士愿意为他去死,比如纪信、比如周荐、比如卢绾。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第3篇】

  随着《楚汉传奇》这部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或者这种热情根本从来没有冷却过。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篇文章,说现在热播的《楚汉传奇》电视剧中存在很多文史错误,批评编剧没有历史常识,比如某官职或某称谓在秦末已经不存在,或者是后世才出现的,某成语以及《三字经》是后世朝代出现的等等。批评之声非常苛刻,除非这是故意炒作。

  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排除某些观众就是抱着“补课”,补历史常识的意图来观看的。而编剧一旦不尊重史实,则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然而,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强调影视剧对历史常识的遵守,另一方面,观众不应该过度的苛责,因为这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确凿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即使是历史教科书,也有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史实有史实的承当载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必须遵守起码的常识。但是艺术作品也需要一定的高度,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体现,或博得观众一乐,或激励一代人奋斗,或教会人如何生活。艺术应该有概括性,反映某个主旨,为了确切的反映这个主旨,可以不太拘泥于某些冷僻的常识,只要尊重明显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即可。

  比如楚汉传奇这部剧,《三字经》确实晚于秦朝,焚书坑儒的场景或许真不是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那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儒生当时读什么书,秦始皇是如何焚书如何坑杀那些儒生的,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文化经典之作,被始皇帝焚烧,当时确实有儒生被坑杀。

  当然,我很佩服这些能够发现那些错误的观众,他们的历史常识可见一斑。为了造福其他观众,或者警示那些“不懂历史”的编剧,这些热心的观众或学者出于常识对该剧提出了批评。然而历史剧毕竟也是影视剧,是艺术作品,而非学术著作,难道一定要严格遵守历史常识而不得变通吗?

  这部剧我也在追着看,不仅因为它是“最贵”的电视剧,而且我觉得该剧对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作为普通观众,我可以从该剧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中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于我而言,这就是该剧的价值所在,是娱乐带来的额外收获。我从来不会把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作品混为一谈,尽管两种通过常识的桥梁作用而有某些联系,但界限也是分明的。

  【第4篇】

  如果说楚汉传奇最后的结果以刘邦为胜利结束,以我自己的看法,项羽刘邦双方都取得了胜利,甚至项羽的胜利更胜于刘邦。

  从项羽的个性、性格和自身的追求观察,他的一生,内心所追求的一切都得到了;为楚雪耻战胜暴秦,与章邯以少胜多在巨鹿获得巨大的胜利,他用自己的勇武精神战胜了诸侯国,他具有统一国家的能力和机会,然而他的人生追求里没有这一项,放弃了最大的该得到的利益,用张良的话说这是愚蠢的行为,我并不赞同张良的这句话。人各有志,并不都以追求世人所供认的辉煌为最终追求,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只做自己的西楚霸王。对他而言我认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垓下他选择了自行解决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为他落泪的最根本原因,他是深刻思考过的,有生的希望,然而他放弃,在临死之前说的话,不知这话是不是编导给编剧的,无论是不是,以他的性格特点和对英雄的理解,他一定是想到了这些问题最终选择自己的走向,他的令人销魂的魅力就是“走入悲壮”是他最美好的追随。

  好长时间沉浸在这一段历史长河里,很久很久不能平静,古人的人生追求令我回味,带着深沉的心情。

  如果有和古人对话的机会,我觉得我可能第一要找的就是项羽,虽然他对于出身低微的人(韩信)不屑一顾,虽然他自傲不凡。

  【第5篇】

  在那个叱咤风云的秦末乱世,群雄峰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首先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并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十分的带劲,于是群雄响应,浩浩荡荡的反秦斗争开始了。

  秦灭六国时,楚怀王最冤,楚国灭亡时,大将军项燕说出了那句预言(也是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其他地方鲜有与之匹敌的。这个时候,项梁看到了光复楚国的时机,于是项梁遂起兵造反,侄子项羽也跟着项梁造反了,项羽力能抗鼎,一生自负天下无敌,天下莫敢于之争,他曾对着秦始皇的车队曾经说过:彼可取而代之,听!这是多么牛逼的志向啊!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可以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天子,这恐怕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不久,项梁轻敌战死,项羽成为军中主帅,掌握了军中大全,他痛恨秦人,新仇旧恨加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跃跃欲试的“暴发户”,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巨鹿之战中,他命令军中将士只得带三日口粮,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楚军士兵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不如进攻而死,至少死的悲壮,于是乎,向死而生的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爆发了战斗力,所向披靡,横扫战场,秦军大败,秦将章邯等人见秦朝大势已去,遂顺应天意,投降了楚军;项羽赢得不那么愉快,没有在战争中斩杀所以秦军,而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现在又要管他们二十万秦军的饭,于是决定将二十万秦军活埋坑杀;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敌人已经投降了,你还去杀他,这显然是不义的,以后谁还敢投降你,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个死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项羽逐渐失去人心;鸿门宴上,项羽念及旧情,未杀刘邦,放虎归山,史书曾多次描写这一情结,都言:项羽刚愎自用,不纳范增忠言;是啊!当时霸王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巨鹿之战名震天下,天下谁人可与我匹敌?噫吁嚱!我雄武兮大楚强,由于痛恨秦朝,他反对郡县制,仍然选择淘汰的分封制;他讨厌嬴政创立的皇帝称号,自称为西楚霸王,他厌恶秦地,退出关中,选择以彭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建立西楚政权,他的心里只有大楚!当是时,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司马迁写他进入本纪可谓名副其实。

  分封制之所以被后世历代君主禁用,就是因为分封的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分封一年以后,巴蜀一带的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大胆起用无名小卒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俯视中原,这些霸王都知道,韩信在他眼里算什么东西!霸王快意恩仇,恩仇必报,他从不喜欢用偷袭的方法去攻打敌军,他喜欢用正面强攻的方法,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击败敌人获取胜利,赢得坦坦荡荡,老子心里舒服。

  楚汉战争最后一年,霸王意气用尽,最终兵败生死;作为一个通读史书的人来说,我十分佩服项羽,哪怕他最后失去天下,反观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天下,但我感觉他就是小人一个,精通厚黑之术,脸皮十分之厚,项羽是英雄豪杰,旷古绝世;我虽然鄙夷刘邦,但仍然承认他的功绩,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返回观后感列表
  • 上一篇:求求你表扬我观后感1000字
  • 下一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