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用旧了的时光》读后感

2021-06-25 09:30:01  本文已影响人 

《用旧了的时光》读后感

某一个平凡的晚上,正在和儿子嬉笑打闹的我,听到手机叮咚,打开一看信息来自老叶,内容如上图所示。

其实当时我的内心活动,又惊又喜,骄傲又犯愁。惊喜于老叶的文字竟然变成了厚厚的一本书;骄傲的是,写文章出书的是我的老友;至于犯愁,我想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小伙伴可能都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而且是读后感……哈哈哈

新书在我的期待中如期而至,迫不及待打开快递,墨香直入心脾。看着封面上的老叶,清新淡雅、浑身散发着知性的光辉。映入脑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美人在骨不在皮”,鲜艳的皮囊固然引人注目,但是这种诗书浸润出来的气质,却令人过目不忘、如沐春风。

打开书本,首先翻看目录,然后逐一拜读。其实书中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在公众号中见过也读过,但是经过排版编辑印制成册以后,再这么一页页的读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37℃的体温。不禁联想到,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有多少美好是被电子化给淡化甚至湮没了的?

整本书细细读完,掩卷后,思绪飘飘渺渺,回到了18年前,淮北平原的一个镇中学。

那应该是2003年,我刚刚升入高二。那时安徽省的高考还是3+1(语数外+文综/理综),所以对于高一升高二的学生来说,要做出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选择:学文还是学理。那个时候的主流思想是,学理走遍天下、学文寸步难行。我的很多同学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权衡纠结、难以抉择;相比较来说,我就比较大条了,我不顾老师的建议,也并没有权衡哪种学科对自己的将来更有助益,只是遵从内心、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倒不是我洒脱,而是我深知自己骨子里的任性和懒惰,相对于需要耗费大量脑细胞来思考转化的理科来说,我更愿意选择机械记忆占主流的文科。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认识了老叶。那时候的我,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乖女,表面看起来安静乖巧,其实内心自卑胆怯,极度缺乏安全感。分班以后,坐在新教室、面对新老师和新同学,我一直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内心惶惶不安。为了掩饰这种不安,我每天安静的上课下课、独来独往。

某一天的课间,一个留着短发(其实就是板寸)、着一身白衣的女生(我当时以为是男生)主动走到我跟前,“嗨,我是叶静,咱俩一起去上厕所吧”。望着眼前阳光明媚的假小子,我局促不安,不知道该不该接受她的邀请;她没有给我拒绝的机会,一把握住我的手,拉着我就往教室外跑。

是谁说,女生之间的友谊就是从一起上厕所开始的;这简直就是至理名言。从那以后,我和老叶就逐渐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选举,老叶被我们高票选出,成为我们的班长;而我,被赶鸭子上架,成了英语课代表。时间就这么飘飘悠悠,在任课老师们疾言厉色的耳提面命中,在班主任贾老师温声和气的激励暗示中,我们后知后觉的意识到,高二的上半学期结束了,我们要期中考试了。

老叶只是短暂的傻眼了一下,然后就非常潇洒的一挥手,怕啥,不就是考试吗,从今天开始,咱俩一起复习。那时候我是和三四个同学一起合租了校园外的一个小房子,人太多太吵,每天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回去。

而老叶,她的一个亲戚,给她在校园里提供了一间非常非常小的房子,小到里边只能放下一床一桌(我还记得老叶的床上方贴着吴奇隆的海报)。但是这个小屋就坐落在我们教学楼的隔壁,左临我们学校的“小西湖”,右边就是老师们的家属院和宿舍,地理位置优越,且非常安静。

我们俩一合计,就把复习地点定在了她的小屋里。18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清晰忆起当时的情景:每天放学后,我们俩就窝在那个小屋,耳边回荡着隔壁声乐老师和学生此起彼伏的练嗓声“哦,哦,哦,哦,哦”,抑扬顿挫。我和老叶,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安静静的复习功课、相互提问、相互答疑,偶尔在隔壁某个同学练嗓时,很有默契的突然对视几秒,然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笑声。

复习时间是欢快的,欢乐而飞快。转眼间就到了考试的日子。考完了,别的同学都在忙着对答案,只有我和老叶又很默契的绝口不提考试的事,我跟着她,骑着自行车,去了她的家。也是从那天起,我认识了她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特别的缘分,我和他们一家人特别投缘。内向如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相互之间却并没有拘束,反而特别自在。从小成长在传统家庭的我,惊异于他们兄弟姐妹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相处模式,又发自内心的羡慕。现在想来,老叶这跳脱明朗的江湖大姐性格,绝大部分是传承了他的爸爸。

期中考试成绩出炉,我和老叶分别是第一和第三,夹在我们中间的第二名是一个男生,也是后来我们俩共同的哥们-张飞,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现在想来,老叶对我后来的性格养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其实生来是很活泼的,小学之前也像个男孩子一样上树爬墙“无恶不作”。然而小学五年级时,因为一个老师的冷暴力,我把自己彻底的尘封了起来,变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认识老叶之前,我潜意识里是拒绝与过多人接触的。是老叶打碎了我给自己打造的小桎梏,让阳光一点点的照进来。慢慢的,我的朋友越来越多,交际越来越广,虽然还是一副不善言辞人畜无害的模样,但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只是我的一种假象。用老叶的话说就是,你丫的就是个闷骚的逗掰,不正经的很。只是这样本真的我,只展示给最亲近的人。

高二到高三,我和老叶,偕同我们的一群哥们(狐朋狗友),大部分时候都能认真读书学习,只是会经常性的侃大山,再间歇性的搞点恶作剧。还记得吗,隔壁理科班的某个女孩回眸一笑百媚生、我们白胖娇嫩的高二班主任贾老师(曾被我们欺负的负气请辞班主任职务、班长老叶和我带着一群同学跑去贾老师家里请他回来)、酷似陆毅、视数学为梦中情人的卢老师(我们上大二时因病英年早逝,成为我们一众弟子心里永远的痛)、小小眼睛闪烁大大智慧的政治老头赵老师、大大眼睛口吐莲花的高三班主任张老师、永远茶色镜片折射深邃眼眸的宁校长……对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老叶心中那个高高瘦瘦的帅男孩(没错,风风火火的江湖叶老大,也曾陷入一场无可救药的暗恋)……

日子真是不禁过的,晃晃荡荡懵懵懂懂,我们已然高考结束。我和老叶、张飞还有好几个哥们都没有被心仪的大学录取,短暂的消沉后,我们同时选择再来一次。不同的是,我选择换一个环境挑战自己,独自走进了市一中的复读班,而他们都留在了镇中学。

孤身一人在市里求学的我,形单影只。还好,有老叶他们的书信,足以照亮我孤独的内心;我们相互鼓励、相互较劲,跌跌撞撞的迎来了又一次的高考。这一次,我们都笑了。在择校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省内的高校,张飞和几个哥们在合肥,老叶和几个哥们在淮北;只有我,倔强的选择了离家近千里的山东青岛,就读英语专业。

大学开学前的那个暑假,我们过的异常忙碌。忙着各种聚会、相互参加那时流行的升学宴。

蓦然惊醒时才发现,我们的暑假时光已所剩无几。又都各自忙着打包行囊奔赴心仪的象牙塔。

四年的大学生活无疑是精彩的,在没有彼此陪伴的大学校园,我们张开每一个毛孔,忙着接受新的知识、结识新的朋友、谱写新的故事,肆意挥霍青春。

再后来,我们各自忙着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再也不是心有千千结的少年。她师大毕业以后奔赴爱情,在皖南一座小城做了语文老师;我科大毕业以后执意留在青岛,后也奔赴爱情,来到了天尽头的威海,在一家公司做进口贸易相关工作。她远嫁到了亳州,有了可爱的大女儿,后也夫唱妇随,举家迁到山东临沂,去年又有了粉妆玉琢的二女儿;我远嫁给了河北籍的一个青年,共同从青岛迁到威海,在这座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海滨小城,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从无到有创建了现在的家,有了一个活泼的儿子。她忙着教书育人、天南海北的找寻灵感;我忙着一地鸡毛周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双眼迷离暗无天日。

在这期间,我和老叶的联系,从手写的书信,换成了后来的QQ,再到现在的微信。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她微信发红包:“叶老师节日快乐”(虽然搞错了日期,把9/1当成9/10,被无情嘲笑);她会不时给我邮寄两瓶小姨自采的蜂蜜;闲来无事我们也会在微信上追古议今、相互打趣、互爆黑料……只是再也没见过面。

终于再见到老叶,已经是2020年的十月。彼时,我的儿子四岁,她刚刚生完二胎女儿四个月。我们相约在她的小姨家,巧的是,小姨家就在我们母校的对面。见面后,她毅然把只有四个月的小女儿丢给孩子爹,拉着我上街,嚷嚷着要带我回母校校园悯怀青春,再偶遇一两个恩师;不料因疫情原因,我俩被无情关在门外。然而天生乐观的老叶,潇洒掏出手机,一把搂过我,在校门口真情留影(做作摆拍)。

然后,我们漫无目的沿街漫步,路过学校旁边的一家奶茶店时,被店内的文艺范儿装修吸引,驻足停留;然后又一次默契对视,一起走进了这家店。一人要了一杯柠檬水,跟帅气的老板搭讪几句后,我和老叶开始细数起生活的鸡零狗碎,感叹时光无情,一别竟是15年。情深处,情不自禁跟帅老板要来便签纸,在纸上写下煽情的话语,学着伤春悲秋的高中生们,贴在了奶茶店的墙上。就这么,说说笑笑、哭哭闹闹,一时忘记了时间;直至她的手机骤然响起,这位老人家才猛然记起,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娃娃。只见大店街头,我和老叶,两个年已四八的中年大姐,冒着绵绵秋雨、顶着满头狼狈,拔腿就往小姨家跑,引来路人侧目无数……飞奔到家后,老叶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奶孩子,而是张罗着让小姨挑几瓶上好的蜂蜜给我带走。

分别时,我们也曾惆怅,不知下次见面又将是何时何地;但是那又如何呢,即使不见面,即使背负了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即使生活让我们历尽千灾万难,只要再见面时我们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依旧能呈现给对方最初相识的模样,足矣。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我的老叶,永远是这样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可文艺、可江湖;绚烂如夏花,纯净如冬雪;而且我坚信,她一定会。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余秋雨《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 下一篇:《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