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姐娘》读书笔记

2021-06-14 08:50:01  本文已影响人 

《姐娘》读书笔记

虽然我不曾写就一部长篇小说,却对写作长篇小说的人深怀崇拜之感!

按照发表或者见刊的顺序,分别是杨华的《红蜻蜓》,南岳的《爱恨蛤蟆坪》,蔺国相的《姐娘》。

《红蜻蜓》的开卷似乎就固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我称之为“预设”。这部作品有过几位本土人士的评论,都没有从整体上去剖析。何谓整体?即长篇小说的总体艺术风貌吧。从整体而言,这部作品叙述得力,文思泉涌,气势如虹,人物感情纠葛起起落落,人性深处善与恶的交战纵横捭阖,可谓出手不凡!

《爱恨蛤蟆坪》开卷颇为吸引人的韩老三、贾明原来是配角。这部作品在自媒体已转载了约10万字。作者对乡村文化研究颇深,村俗人情尽收笔端。尤其是语言地道纯净。由于这部小说的后文尚在未解密的状态,我只能与作者探讨一些关于人物塑造方面的零星构思。

《姐娘》则不是这样,好像是一群人一齐登场了。这部作品曾在会宁一家自媒体转载过几期。姐娘这个词究竟偏于“姐”还是“娘”,不得而知!单说说张委任(驻村第一书记)到胡氏兄弟家吃饭一节,把自己身上的防寒服脱了给胡硕穿,就已经很让人久违了。

蔺国相的诗歌比较生硬,我一直以为他错误的判断了自己的文才,后来读《姐娘》的一至五部分,才由衷地佩服他的叙事才气。

他的小说以目下的扶贫攻坚战为背景,应该是相当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主题的醒目和吸引眼球。

读蔺国相的小说,感觉他好像是一位老资历的作家,在农村待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了。

连他笔下人物的绰号也蛮有赵树理小说的村味儿!

如果只从《姐娘》的文字间去感觉,我有种很清晰的当代感,比如小说中人们的交谈,所谈论的一些内容,都和这个社会而今的实情密切相关。

不好说《姐娘》在哪些地方有自己的特色?

然而我对自己的评论水平还是有相当的“自知之明”的。有人说我的评论是“假大空”的——比如我评安蓝老师的泸州老窖组诗的那篇,安蓝除了说“费心了”一言不发,王喜原文转发留言,就是一例……

有趣的是,后两位作家的年龄都和我差不离。这就更引起了我的强烈的兴趣!

小说素以善于艺术地再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而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又由于长篇小说素以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而著称,所以从阅读者的角度看去,对它的选择也是一个为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问题。新时期所出版的长篇小说的数量,已经到了让谁也无法尽数读完的程度。

这其中在数量上占居绝对优势的就是地方性的作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读者甚广。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往往既是某一地区的名人,也是当地文学创作队伍的主将。对这些人而言,可以用“呼风唤雨”来形象地概括!这些人的胸襟和气度都极为阔大。追逐”茅奖“才是他们矢志不渝的高远追求。

说说蔺国相的《姐娘》!有朋友戏言我要翻遍会宁文学圈,当是瞅准了我的一个很大的兴趣点吧!事实上,会宁人写小说的并不多,比如南岳就是偷偷地写,蔺国相也只在会宁一家自媒体发了五期就停了。

南岳的《爱恨蛤蟆坪》不局限于所生活的一隅之地的当下种种,而是往这片土地深挖下去,企图用意识流的笔法,用所塑造的人物的命运,回答对历史的思辨和反思!

我觉得当你真正用心去读家乡的这些人品优秀而非常博学的文化人所写成的文字时,仿佛真的有责任去介绍给家乡更多的人!

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心理发生了许多变异!做为置身其中的一分子,其实我的阅读习惯肯定也会有所改变,比如更靠近会宁人所写的小说作品。这个改变是不断感受到了家乡文人的气质和善于思考的精神之后的自然调整。或者,我对这些作家在文学的”海面“上冲浪的“雄心壮志”也有所觉察和感动吧!

蔺国相的长篇小说《姐娘》开篇雄浑大气有嚼头。很显然作品受到路遥作品的影响!我觉得会宁作协可能需要一位这样的领军人物。我不怀疑网络作家的写作实力,却感觉会宁作协更需要一位小说家去统领一方!

我从《姐娘》中读出了西北风的凛冽,读出了诗人的气质,读出了熟悉的味道,读出了与时俱进的旋律感。

会宁需要的就是这样有静气、有毅力、有大气、有觉悟的写作人!自从孙志诚不再担任作协的实际领导起,会宁诗歌扶摇直上,会宁散文各自为战,会宁小说方面则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可以说除了毓新先生独撑危局外几乎一败涂地!思之所至,我认为缺乏强有力的策划和指导,不能不说是一大主因!周志权、李明、王喜、田志清、何军雄等本属诗人序列,没有小说创作的经验,这就多少影响到了会宁小说的发展!

图片

撇开出书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撇开庸俗无聊的奉承,撇开文人间本不应该有的“嫉妒恨”,撇开对本土文学作品的传统偏见和毫无道理的轻蔑,从普通读者的视角看,《姐娘》的出现,突显了作者长期思辩、扎实体验、艺术感悟、良心书写的崇高的奉献精神,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是作品的格局具有了长篇小说的气度和节奏感。

二是语言表达方面汲取了众多中外文学大师的经验和技巧。

三是作者将笔力伸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故事。

四是挖掘出扶贫攻坚战所蕴含的时代特征,赋予作品以清新脱俗、承接底层、鼓舞人心、弘扬主旋律的特色。

五是在底层书写中还原原生态生活的毛茸茸的汁味儿。

六是容纳许多本土历史文化沉淀,将远古的那种悠久感,艺术地穿插入文字当中。

七是人物形象立于土地之上,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们,作品因之而显得形象浑朴,景致真实而接地气。

八是作者无形中将自己多年所积攒的丰富的文化修养,在作品中做一次性呈现,从而具有鲜活生动的韵味儿。

九是作者的书写态度真诚而睿智,创作思想贴地而追求文学审美精神内核,故而一下子把读者拉到了时代广场,让我们有幸感受到了烟火气十足的乡村社会画卷。

谨向作者致敬!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巴芒演义》读书笔记
  • 下一篇:《论人》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