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多重立场》读书笔记

2021-06-06 08:55:02  本文已影响人 

《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多重立场》读书笔记

时隔近一年,我看完了德里达的第三本书,不得不说,访谈的时候比他写那些短论文的时候清晰多了。虽然《论文字学》在我看来一直不算不清晰,但《书写与差异》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肯定有翻译的因素,但鉴于德里达本人非常沉迷翻译问题(《多重立场》也得到了他本人的指导),我相信还是得从其本身的行文逻辑出发思考问题。

就感想而言,德里达的文本所产生的多义性以及其跳脱性显然是其目标所带来的必然效果。但凡认真对比过罗蒂呵德里达的作品就应该可以看出来,罗蒂对写作的战略并没有进行什么规划,他的唯一追求就是清晰;而德里达则时刻能意识到自己所用的每个概念背后得形而上学因素,那么,他或许会在这里就直接进行解构,或者放任它作为一个自己作品和哲学界的接入点。从他在访谈里对拉康文集的评价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说自己受惠于拉康的很多思想,也承认拉康的三界理论有效地说明了在场的不可能性,小他者塑造了自我,大他者又把人们带入非实在的象征秩序,这都说明人不可能触摸在场。单德里达同时认为,拉康过于依赖弗洛伊德的原文本冰糅之以海德格尔和黑格尔,说明它对这一在场的缺失表现出的更多是遗憾,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总是会努力填补。这依旧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延异可以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人们要做的应该是逐渐转换自己的经验接受模式,承认并拥抱这种意义的滑动。

但是,德里达之为德里达,解构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学术地位的步骤在下面:德里达说,他不打算干涉拉康《文集》的传播和讨论。因为这本书本身比德里达的作品更深入形而上学,也就更容易动摇它的边缘,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自然被纳入框架。也就是说,解构主义从来就在其切实的文本行为之外准备好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如何提供空头支票来让人们不断解构;如何预防形而上学的反扑或者诱导他反扑失败;如何一不同的打击点摧毁之前的哲学。这些其实都被德里达暗中做了规划,但当它们可以被言说,它们也就成了文本解读的线索,如此,文本也就变得可以轻易理解,文本之外的,对思维模式的改造也就没有了。

这本书的三篇文章其实也就是重复德里达之前三本书的主要内容。替补之事我不乐意再做,但最后一篇《多重立场》着实可以很明确地看出解构之不易、必须却又不可能的多重状态。现如今所谓的解构主义只是简单的归谬,似乎这一行动本身就足够产生效应。尽管这么说并不算错,但视角放在被解构的文本上,我们便永远是悲哀的受害者,难免对其感到厌烦。如果我们能看到德里达如何努力地避免把自己的延异和黑格尔的差异混淆,如果我们能看到他提供的大量空白和间隔实际上都是有意为之的,我们便能够理解其思想之复杂远剩于美国的无聊人士。

最后一点,从“延异的本体论”看,德里达追求的应该也是一种一元论:一种不断流变不可抑制的符号体系。这便和德勒兹的本体论有着巨大的相似处。我甚至觉得,就其文本的表现而言,德里达和德勒兹正好以相反的方法(拆解/利用;反形而上学/重构形而上学;承认形而上学的巨大力量/认为形而上学有助于自我摧毁;打击一切现存的概念/追求一种新的非概念的概念;再现的书写方式/表现的书写方式)完成了一种新本体论。他们的根本性不同在于:德里达并不乐于提供一条离开形而上学的道路,而是构建了一种装置,人们置于其中就会不断地拆解形而上学;德勒兹则试图直接超越以往的形而上学,为德里达之后给出真切的解法。这使得德勒兹就算有效逃离了德里达的指控也可能因为其圆满性而无法被更有深度的拓展:它已经是一套高度体系化地哲学流派;德里达则因为策略的不可言说,以及其根植地点的不断转移而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知识财富可以另起炉灶。或许我们可以说,从游击的角度——也就是分段性同时也是总体行的战略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内心是一个德勒兹主义者,行动上是一个解构主义者。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浪漫主义的根源》读书笔记
  • 下一篇:读王蒙《慢生活》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