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论波德莱尔》读书笔记

2021-06-06 08:15:02  本文已影响人 

《论波德莱尔》读书笔记 郭宏安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我国作家写批评类文本总觉得隔靴搔痒。看陈丹青评价摄影时候就有这个感觉:他读过很多摄影类的书,什么《明室》、鲍德里亚都明晃晃写在文本里,就是不展开,就是不说清楚,特别乐意回到一种大杂烩、印象式批评,就算批评确实应该为文本服务,也不应该服务到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的地步。

这本书相对而言好一些,尽管每一篇都还是很疲软。最开始的波德莱尔简介还算精炼,诗歌赏析看起来就像是很愚蠢的印象集合;论散文诗的两章梳理了散文诗的发展历程,但对散文诗本身的思辨就少很多。后面对波德莱尔之批评理念的讨论虽然不乏有趣的观点,但还是很混乱,讨论批评的“偏袒”和讨论“象征批评”的两章看起来还有点矛盾。“现代性”的章节也只是点到为止,说一说波德莱尔感到的现代性是啥就完了。很难相信,这本书引用的批评家大多是中国的,外国的只有一个我看起来疑窦丛生(21世纪了还有人谈批评是为了和文本背后的作者达成心意的沟通呢?那文本相较于演讲录音可真是劣等多了呢)的批评家还有只讲了几句生平的罗兰巴特。本雅明这类大思想家就直接莫得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总之,这类批评文字就是典型的介绍类批评,并还没打算让原著产生什么新社会效应或者新解释,也不打算让批评获得一点基本的地位。里面为数不多我觉得可以谈谈的,就是所谓象征式批评的地位,以及偏袒的批评这两点。

一、作者,加上作者认为的波德莱尔,倡导一种比喻式批评。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凡肆意汪洋的大批评家都乐意来些比喻,无论福柯还是罗兰.巴特,以及奥尔巴赫乃至圣伯夫都愿意找到美妙的意象来为自己的理论和对象找到一个代表——命名。本雅明对意象的热爱更是众人皆知。但这种批评绝对不是作者所说的,感知上的契合,浪漫主义的天才式的神启式的提供一个名字,然后众人顶礼膜拜。我国古代的批评很多就是这个样子,对着一个句子来回来去做比喻,到头来只能构成圈子式的批评集团。“池塘生春草”好在哪里,一千多年说不出个所以然。到头来反对者得到一个没有灵性的称号。如果说中国古代文人是天才俱乐部,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俱乐部可就危险了。理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如今,给不出所以然就不会有话语权,长期的垄断必将被冲破,而灵感论的象征批评不可能有反击之力。我们当然能够意识到言不尽意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超然的感知,但这不是批评的主体部分。而真正的批评应该如何,波德莱尔提供了一条路。

二、波德莱尔说,批评应该是偏袒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可能。后一句为条件,前一句为性质。因此,如果你的批评没有提供更多可能,这个批评就是不必要的,而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可能亦是无限的。所以,批评提供可能,必须以突破先行的,迂腐的,已成为常识的对文本的成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偏袒指展示文本有趣的,好的,富有启发的一面,而不必貌似公正地再补充点坏处。波德莱尔很敏锐地意识到批评不应该是文本的裁判者或者奴隶,后者暂且不论,前者说明的正是任何批评理论对于文本的非适配性。以此观之,非独立的文本批评更应该追求的诗突破和解放,而非专断和下定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心》有感
  • 下一篇:《塔木德四讲》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