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

2021-05-02 09:35:01  本文已影响人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

现在想想,历史类书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造神话,另一类是解构神话。创造神话的方式么,无非就是用宏大叙事的方式筛掉许多细节,重新编排事件,解构神话也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喜欢后一类的历史书,看得多了,也就很难相信神话了。《恐惧与自由》,属于后者。

每一篇章,都以某个个体的故事开始,因为,每个鲜活的个人才是是目的,将虚构的国家、政府或民族作为目的,人就只能成为工具,是把工具和目的搞反了。

作为一本解构神话的历史书,首先遭到解构的是被视为英雄的胜利者,然后是同样被“神话”——或许更合适的词是脸谱化——战败者。历史是被胜利者写的,但战败者,其实也是跟胜利者没有区别的普通人,除了胜利者和战败者,还有被神话的殉难者——犹太人。用显微镜仔细的考察历史,捋一捋神话的塑造过程,无论是胜利者的神话,战败者的神话,还是殉难者的神话,就这样被解构了。记忆并不可靠,历史只能无限趋于真相却又容易被塑造,人又懒得思考而乐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更别提根据自身立场去选取,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集体记忆的塑造还是很容易。

《恐惧与自由》,是讲二战后的历史的,但不是一本编年体历史书,它不纠结于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述,而是对二战影响的分类描述。按照作者的观点,现在的世界是二战所塑造的,它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二战之后的人,二战之后的历史,二战之后的社会和世界。二战孕育了美国和苏联和超级大国,被铁幕分隔的两个观念不同、相互敌对的阵营,冷战也随之到来,并影响世界近60年,直至柏林墙被拆掉。二战的结束,也让欧洲各个帝国的虚弱在第三世界面前展露无遗,许多新的国家因此诞生,比如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印度和印尼。随着这些新的国家的产生,有关国家的集体记忆被植入,产生认同。而在第三世界纷纷独立的时候,一个统一的欧洲却又渐渐浮出水面。未来,国家是否会消亡?谁也说不清楚。

现今世界的框架,也是二战的塑造的,美国是创建者。无论是联合国代表的国家间的政治体系,还是由关贸总协定、WTO、世界银行和IMF孕育的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美国是战后体系的创建者,也顺其自然成为“世界警察”。前三十年中国脱离于这个体系之外,后三十年,在冷战还未落幕之时,中国就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了这个体系,并受益于这个体系。

二战的影响对现在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战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挑战者也在累积力量。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个转折点。从那年开始,作为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开始挑战这个体系。但是,从体系创建者和维护者的角度看,从这个体系受益但不遵循这个体系的规则,这无异于“砸锅”。自尼克松开始,美国遵循将中国拉入这个体系并期待中国发生变化的对华关系原则,奥巴马成为最后一个。尽管冷战时代,铁幕两边只有很少的经济互动,但这不妨碍双方借鉴冷战的历史经验。相互指责的内容应该都是真实的,双方正在共同努力为两国的经济互动增加壁垒,新的铁幕可能真的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更因为新冠疫情,造成了民间的分隔,并加剧了隔膜感。

修昔底德陷阱也好,新冷战也好,与此相伴生的是中印冲突,以及香港“反送中”、蔡英文当选、特首和立法会选举制度的改变,这些都应该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这个世界是否会因此完全摆脱二战的影响,甚至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是该找本关于冷战的书看看了。

未来难以预料,但是,历史的发展应该以人为目的,而不是让人成为工具。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空灵》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读《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