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爱的困惑》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很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她在课前的时候,都会让我们分组写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或者名人名言进行分享。当时,有一次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歌德的这句话: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老师还夸了我,那份激动的心情现在也都还记得。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觉得真的想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说来也巧,这本书是我在逛大昭夜市的时候在二手地摊儿上淘的,八几年的书,书名是《性与爱的困惑》内容引经据典,让我觉得实在是佩服作者,八几年的学识和眼界是如此的包容和接纳,因此,这篇文章特来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很好的句子,和大家共勉。
关于性与爱的讨论,书中介绍的非常清楚,从性与爱的合并到性与爱的分离,以及正确认识性与爱和正确看待性爱的文学作品,作者描写的具体且深刻。如果说,性与爱分离,那典型代表即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认为爱情的产生不需要肉体的接触而只要灵魂的融合。而结合我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乃至至今,在多数人口中,性从来都是敏感话题,中国人从来都是“闻性色变”。
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指出:性爱,既有性,又有爱,它是两者的结合。唯有两者的结合,才算得上是健全的人性发展。爱情,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复杂而完备的爱的感情,它“是男女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是完整的生物、心理,美感和道德体验”。在通常情况下,爱情一旦失去性的内容,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因此,性与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在作者举例中谈到的《阿Q正传》中对阿Q的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但他由于接受了性便是传宗接代的观念,掐断了对爱情的追求,于是做出了十分荒唐可笑的举动,这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性爱降格为动物的性本能了。
在《荨麻崖》中描写连长和副连长的权色交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那个年代使连长堕落,他象野兽一般任意蹂躏一个女人的肉体,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他仍希望得到属于人的真正的性爱,他要来一次真的,也就是要获得性与爱的完美的结合。可惜的是,他不懂得这种完美的结合只有在自由的心灵世界中才能获得,而企图凭一己的权力去获取,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人性的呼唤,就不会满足于性与爱的分离的状态,而总是会去追求充实的爱,使性爱的得到升华。
另外,在性与爱之间,还隔着伦理道德的一层大栅栏。在《罪人》的这部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新婚之夜,他兴奋、激动,把妻子的衣服剥得干干净净,渴望快一点占有她,但是他接触妻子的一刹那,突然感到怀中搂着的,却是已经死去的嫂嫂。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越是想爱一个人,越是要隐瞒自己的感情。《荒山之恋》的悲剧说明,创造爱的契机,不仅需要客观的条件,也需要主观的自觉,而且主观的自觉更重要,更难得。但是,要使人们真正从封闭的、内省的心态中走出来,摆脱“院宅文化”的束缚,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里,还需要人们接受更多的文明熏陶,从而同种种束缚人性自由、健康发展的封建传统观点实行更彻底的决裂。
动物是没有道德观的,动物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的责任。人却不同。一个人的行为,都要经受一种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善的行为,将受到社会的赞许;反之,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人类的性爱活动往往伴随着一种羞耻感。列图尔诺指出,羞耻感并不是天生的,它是文化修养,特别是两性关系的文化修养的必然产物。它成了男人和妇女的“道德装饰”。一个人没有羞耻感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人。今天,有人强调人性的自由发展,以为在两性关系上,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才是人性的自由发展。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结果不过是回到动物的层次上去,反而抛弃了人的特质。因此,正确的、健全的性爱,需要得到一种正常的道德意识的引导。如果没有这种引导,人的性爱就可能出现畸形的变态。(个人见解:对于当今未成年和成年人中随意的性行为,一方面我国性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严重的道德观念,以及过度的对自由的追捧,人性的自由不是肆意妄为。学生和我吐槽,高一的男孩子直言不讳的描述性行为的事情,甚至把随意的性行为当作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自己已经沦落为动物的本能,丝毫不懂精神的重要性,肆意的玩弄感情终究也会受到相应的代价。)
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什么环境,只要是一个人被贬斥的人物,就统统给安排上充满性欲乃至淫荡的特点。这不能不说是把性欲视为万恶之源的观点所带来的后果。
尽管人们都要经历性爱、婚姻的阶段,但由于长期处在把性视为万恶之源的文化、道德环境中,就使得人们在追求性爱的过程中,不是把这当作一件美好的事物而总以为是做了一件不干不净,见不得人的坏事、脏事,因此就造成了一种特有的不洁心理。在《睡着的南鱼儿》中描写了一位女性,从医学的角度说,她似乎患有性心理障碍症。而这种心理上的障碍并不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传统的性观点把正常的人性引入了歧途。
不洁感是人们的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本来就是要使人类更多地摆脱兽性,在文明的气氛中发展人性。可是不洁感的作用恰巧相反,它使人们陷入兽性的迷朦之中难以脱身。这是一种旧的道德意识,应该加以否定。这在性同善的冲突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焐雪天》中告诉人们:今天的社会的确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刻,一方面,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悠久的历史传统又使人们负荷着旧的传统。在《零点以后的浪漫史》中,这位大学生学习特棒,可长得太丑了。他咬牙坚持了一个月,不看她的脸,光谈话,专挑晚上在没灯的马路上散步,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使劲想着:心里美,心里美。这样的青年难道不是很可爱吗?但是,他也有一个大弱点,就是太缺少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当他正在学文化、学知识的时候,碰上“文化大革命”,他失去了必要的教育。他丝毫没有传统的束缚,多少也与他没有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系,但更大的后果是,他头脑中没有装下必要的文化知识准备,长期的非学习的环境下也养成了坐不下来,学不进去的习惯。他虽然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但只能学点皮毛,学点外表,这就造成了他的无知、浅薄,使他面临着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又无法得到的精神的东西。
在《山雀儿》中,可以看出她的爱主要还只是出自一种自然的和生理的感觉,而缺少精神的和心理的追求,因此内容显得那样的简单、贫乏,特别缺少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一旦雀儿明确了爱情应追求的内容时,就必然对铁头有所不满足了。这样,雀儿的性爱意识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她希望性爱是双方在精神层次上的平等交流、理解,她看重爱情的内容。
《我要离开你》就讲了另一种类型的女性的故事。过去他们是同事,真诚地相爱着,在爱情的王国里双方是平等的。时镜考上大学后,尽管仍然爱着她,可是她察觉到,爱的方式、爱的内容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暑假时,时镜来探望她,她将一本《中学语文教学》送给他,上面刊有她第一次发表的教学论文。他接过来,翻过封面,瞥了瞥刊名,嘴角掠过一丝至少是称不上惊喜的微信,“哗——哗”七千多字的一篇论文,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拜读”完了,最后说了一声“祝贺你”。随手将杂志往床上一扔。他们之间不再象过去一样,有说不尽的话,一个人的喜悦、忧愁都要感染给另一个人。当她在车站送别他时,两人在一起,相对无言,见到候车室里挂着列车晚点的牌子时,两人竟然都感到十分沮丧。
过去他们相爱,是要获得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交流、理解、共鸣。而现在,他内心深处滋生了一种优越感,他不再是以一种平淡的眼光来看她了。在她看来,爱情应是双方平等地交流,一起携手共同地创造两人共有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时镜失去了平衡,夫妻情侣也就变成了君臣主仆。而在爱情上,无论是为君为主,还是为臣为仆,都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即使是单纯的两性关系,也应该是两人精神交流、情感碰撞的结果。
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同现实的婚姻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尽管是夫妻,但没有坚实的爱情基础。
对于人们来说,更艰巨的思想任务是真正从传统的封建性爱观中解放出来。因为人们一直生活在这个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许多东西成为了习惯。赞美性爱应该赞美男女共同创造的和谐,赞美男女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地位。把女性当作玩物,不尊重女性的这种愚昧的思想和行为,依旧任重而道远。
鲁迅曾经有过非常尖锐的揭露:“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了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美,是靠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创造,美的实现最终还得通过读者的努力。单纯的博人眼球,直接去描写不恰当的性交活动,大都是不入流的庸俗和低级趣味了。
当下,我们要提升的是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以及精神世界的强大和丰富。
整本书通过7章的内容,论点深刻,论据充分,论述通俗易懂,1986年9月——12月于北京完成,不免让人觉醒知识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