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伯克利忆往》读后感——在文明里老去的故乡

2021-03-21 11:45:02  本文已影响人 

《伯克利忆往》读后感——在文明里老去的故乡


看完王敦《中文系是治愈系》里面伯克利忆往(三)一文,出乎意料的是一个中文系的老师忆的不是中国某处的“桃源”,而是海外土地的他乡。我真佩服他的果敢和承认自己,冒着在中国会被无辜挂上骂名的危险,又无视了多少爱国至上的歪理,写下这篇真性情的短文。

我到也还有个故乡,生长到了十八岁,突然就离开了这片地方。在异乡梦破碎的夜晚,来不及对比四百里开外月亮是否更圆,双眼找不到聚焦点,额头冒着汗珠摊坐在床上等待再次入眠,家乡是个朦胧的几乎不想起的景象。

我从出生就生长在那了。不知道七八十年代的父辈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个什么样的看法,反正我很小的时候县里的人只通上了白织灯,一群人挤在一户人家里看黑白电视里播着的《笑傲江湖》,电视剧结束大家就像今天电影院散场各回各家,黑夜里田埂上一群人聊着天。那时候家家户户们都还开着,小偷这个名词到不常见,大家嘴里的话题也就这么简单,够不着要猜测谁的心机。马路上跑着的小崽子们,迎面而来是凤凰排自行车的响起的铃声。车祸是个什么东西,汽车的尾气还没有熏出人们的自豪感。

我终于看厌倦了贯穿整个城镇的迅速变化,记忆的衰老没有合适的去处,“房地产”像洪水猛兽“正义”的践踏曾经的一成不变。于是,我没有再在夏天用手接过屋檐滴落的水滴。时至今日,它已经完全改观,房屋、街道以及人们穿着和话题,它成了十年前我不敢想象的样子——像每个人期待的那样,大刀阔斧打碎一切旧的酒壶。我喝了假酒,醉倒在异乡。

《凶猛动物》的开头王朔这样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会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

这句话从出版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仍然显得及时。就像它在这里摆了很多年,我才突然发现曾经渴望一切关于故乡的梦都已经破碎了。我的记忆在来回车站的路上,已经无法保留它每次变化的痕迹。它越是日新月异,我却越难找到那个一无所知故乡带来的安全感。

我记忆里温暖的故乡早已倒塌在“经济发展”的建设里,如果还有一丁点回味,十年前的粉与十年后大概只是换了个环境,换了个作坊,换了个厨师,换了个招牌吧!民主街最后一栋黑瓦房楼的瓦片打在了地上,剃了一辈子头的“红鼻子”开的店搬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躺在轮椅上从我身边路过。我突然觉得我的家乡离我越来越远。

失去梦里的家乡与附上乡愁是一瞬即发的事情,来不及闪躲。我假设有一天中国和美国一样发达了,发展的速度是不是可以放下来,让我们停下来看看这几十年头也不回奔赴物质解放的脚下,些许多了几分空洞和漂泊不定吧!胖子对我说:“停不下来,那时候美国肯定比现在更强,中国还是要追。”对,中国还是要追,发展是自然的过程,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还印在中国的天灵盖上!

两周前的那个凌晨,抢从新疆回来的火车票,等待出票那会提心吊胆,怕一倒霉没抢到那金子般回家的“证明”,就真的只能看着塞外的雪吟诗哀叹了。历年来场面火爆的春运抢票都很能证明国人对于停靠故城的渴望了,倘若故城终是没有了熟人没有了熟景,一切钢筋水泥的布景与外一致,回家将不会再是份难以言表的心情了吧!

我们依然还是踏上回家的路,每年都一样。拥挤,疲倦,困乏的拖着行李箱,到家了洗个热水澡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 下一篇:《长日将尽》读后感:这一生的蹉跎与遗憾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