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0-04-13 10:10:18  本文已影响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提出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最新,办公楼最新,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习,他们的习作具体生动,运用多种感官,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习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习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在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书记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平、理解水平都获得了提高。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习与挑战的过程......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 下一篇:《心理暗示力》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