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书笔记

《钢琴教师》读书笔记_教师读书笔记3000字

2020-05-26 18:02:36  本文已影响人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70年代初,辗转柏林、罗马等地。自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始,她写下了大量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等,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钢琴教师》。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洲文学奖、柏奥尔格-毕希纳等各大文学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之所以想写《钢琴教师》,是因为前段时间看了那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所带来的深深震撼。片中女主角用游刃有余的演技绝妙的把一个心灵受到压抑和摧残的女性形象完美的呈现出来,一度让我与她融合,从而分不清现实与影像,进而在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中越陷越深。加之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耶利内克在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蟾宫折桂,就更促使我愿静下心来在文字中探寻它的内涵:我就是想要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在引发争议,受到来自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攻击、诋毁甚至辱骂的同时又能征服诺奖评委的心,使他们力排众议将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颁给这样一位看似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家。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发表于1983年,是作者在自传背景下创作的。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名为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在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经历:埃里卡虽已届而立之年,但仍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下,不能越雷池半步,甚至睡觉也须和母亲在同一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她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高跟鞋也不行;他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她们母女间死一般的沉寂生活,他在热烈的追求埃里卡,但他们的爱情却一步步走向变异甚至变态……

  阅读这部作品,我想有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作品极具个性化、堪称另类的语言风格。

  如果不能排除外界干扰静下心来融入作品中,我想是很少有人能轻易理解这部作品的。因为耶利内克的文字像雨点而非流水,虽然说着同一主题同一意思,句子与句子间却是互相分离的,使人感觉似乎每句话都吸引人,但连在一起又像在拒绝人,就像钢琴教师匪夷所思的性格、四处游离的心思,但与此同时,这雨点却在不知不觉中淋湿了人的视线。特别是结尾部分,在辉煌的大厅,人来人往,年轻的克雷默尔先生和同伴们一起说笑着走过埃里卡身边,没有人为她停下脚步或者看上一眼,"窗户在阳光下闪光,没有为这个女人打开,她用那把早已备用的刀子平静地刺向自己的肩头,这个伤口不伤害到任何人,世界毫发无损,没有停顿",而接下来埃里卡的命运将会变成怎样?想着都让人心悸。

  和一般作家不同,耶利内克的语言不是只是自然地展示,而是极尽作者丰富的想象,结合象征、比喻等手法传达她对社会的冷漠的、玩世不恭的、充满辛辣的嘲讽和挖苦的态度。如作品中作者对在欧洲一向被认为是十分神圣的、高尚的事业的音乐活动的戏仿和揶揄。另外作者在作品中对经典作品游戏式的滑稽模仿、调侃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如她把《浮士德》中的名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搬到小说中;那本是浮士德和魔鬼订约的条件,只要浮士德满足了,说出这句话,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现在作者把它用到埃里卡和表弟做欢快游戏的癫狂时刻。

  所有这些足以解释诺奖授奖词中对其语言风格的评价:"顺向和逆向的声音汇成一条音乐的河流"、"独特的语言激情"。

  二是关于作品传达的主题意蕴。

  诺奖颁奖词对其主题的界定是"表现了庸俗的娱乐工业如何侵占人们的意识,使他们丧失反抗社会不公、反抗性别压迫的能力","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庸常中的荒谬与强权",简单说,我想即是作者对社会强权的批判和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下饱受摧残的真实人性的揭露。

  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涉及不少对外籍工人的歧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庸俗无聊的电视节目以及性爱描写。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试图揭露西方社会美的表象下各种社会现象如何操纵、控制普通人的思想和语言,使人们患上失语症的努力,进而实现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而贯穿全书的异化了的母女关系,则向我们最全面的展示了人性的毁灭如何被推到极致,在我们感到震撼、恐怖的同时又不得不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过于直白、暴露的性爱描写我们应予以正确的态度处之。它绝不同于某些低级、下流、庸俗的色情文学,以赤裸裸的性描写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作者用于揭露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的丑恶的工具。她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奇异的方式,让人更深刻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受到压抑、摧残并走向毁灭的过程。正如有些评论所言,"她用'恶毒'的眼光,拿着锋利的解剖刀,撕开了西方社会美的表象"。

  三是关于埃里卡的人性为什么会被扭曲的探讨。

  我认为造成埃里卡人性扭曲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不正常的家庭体制,而这种家庭体制的创造者是埃里卡的母亲。"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判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在书中以压迫者形象出现,认为埃里卡是一个音乐天才,为使其成为众人膜拜的音乐家,埃里卡必须克制住一切除音乐外的欲望,因为只有音乐才是现代社会成功和高雅的象征,其他一切,包括买新潮的时装,和陌生人尤其是和男人说话都被认为是不检点不正常,是在走向堕落。于是我们看到,埃里卡会为了新买的时装与母亲互相谩骂和扭打,看到母亲派邻居作为监视者监视埃里卡的一切行踪……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埃里卡的人性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扭曲:青春的骚动和欲望得不到正常发泄,她只能偷偷光顾色情影院,变成一个有窥隐癖好的人,到公园偷窥嫖客和妓女交易的过程;在欲火焚烧又无法解脱时,她就用自虐的方式割破自己的身体包括私处;在与17岁的克雷默尔的恋爱中,性爱一步步走向性暴力;在发现克雷默尔与一女学生过于亲密时,她就制造碎玻璃倒在女生的大衣口袋里,毁掉女生赖用于弹钢琴的手……当然造成这样的悲剧与埃里卡本身也脱不了关系。

  另一方面则是不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对音乐的过分重视和膜拜是主要因素,其他如对外籍工人的歧视、铺天盖地的广告、低俗下流的电视节目及比比皆是的色情影院、性泛滥的人际交往等因素则全面把社会环境推向不健康发展的深渊。在这样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埃里卡人性走向扭曲也就势在必然。同时这也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为了保证人格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营造怎样的社会?

  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必然不会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单纯给人愉悦的阅读享受,关键在于作品对社会的叩问、对人性的反思。而《钢琴教师》做到了,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做到了——并不仅在于她成功俘虏了诺奖评委的心,更在于她在展现人性扭曲的同时让我们深刻思考了人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3000字
  • 下一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3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