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怎么写

《局外人》读后感1600字

2021-04-18 12:40:01  本文已影响人 

《局外人》读后感

调休了几天。在家零零散散地追剧、看书,看完了加缪的《局外人》,抽空来写一写读后感。


1、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乏味、枯燥。味同嚼蜡,只想弃置一边。(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上的水土不服,这也是大多数外国作品给我的感受。)

但这本书又头戴【存在主义】【诺贝尔奖】的冠冕,令人下意识就陷入自我怀疑:
“这是世界级的食物,不吃完有点可惜哎。”
“我觉得它不好吃,应该是我的味蕾出了问题吧。”
“是我自身的领悟能力太弱了,或是我的审美还不够高级吧。”

所以我又膝盖发软,虔诚跪读。

但是,为了避免“人云亦云”一词落在我头上,也为了贯彻落实本书主角默尔索的诚实精神,我得非常坦诚地表示:我不喜欢这本书,也不喜欢这本书的主角默尔索。
《局外人》一书的伟大,对我而言,更多是来自诺贝尔奖自上而下授予的荣光,而非作品本身对我的撼动。

2、
先说主题。
整本书看下来,只觉得主题不错:你是选择刻奇,做乌合之众、做人云亦云的局内人,还是选择坚持自我,做疏离而真实的局外人。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按理是会让读者很有代入感的。
但有意思的是,书中第一部分从不分析主角内心的思想情感,反而很详细地描写当天的太阳、路边的灌木丛,描写别人头上的帽子、身上的衣服……
在一些无谓的细节上浪费诸多笔墨(这也是外国作品的一贯风格),也许只是为了迎合默尔索这个超然物外、冷淡疏离的人物角色。
姑且把这种角色称之为“摄像机角色”。以第一人称为摄像头,详细地拍下身边所有的人、事、物,而自己丝毫不作评价,毫无情绪波动。
书里的语言风格也大量采用了平静、枯燥的局外人视角,字里行间毫无抒情意味,读者看完要么就是倒头大睡,要么就是快要变成一个性冷淡。

3、
再说情节。
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并不紧凑。文章的脉络十分疏散。
一些简单的情节,也总被大段的景物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穿着描写给拆得零零碎碎,而心理描写被压缩得几乎没有。哪怕跳开两三段不读,也毫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性。

这盘世界级美食,在我嘴里倒像是在沙漠里嚼一块压缩饼干。沙漠里没有水,压缩饼干里的枯燥情节也十分乏味,令我难以下咽。
整个阅读过程毫无意趣,书中动不动就出现的阳光意象,也晒得我这个读者昏昏欲睡。都是看在“诺贝尔奖”的份上,才没有它降级为睡前助眠读物。

4、
再来重点说说人物。
我不喜欢默尔索这个角色。

整本书读下来,默尔索给我的感觉是:除了食欲和性欲,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能激起他关心的,好像只有【约女友玛丽上床】以及【回家给自己做土豆】这两件事。他只对自己的生理状态有反应,追求对食欲和性欲的满足;而在其他情感性的事情上,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

首先是亲情的局外人。在妈妈葬礼上,默尔索不愿表演出虚假的痛不欲生、不愿流下矫饰的眼泪。
其次是爱情的局外人。女友玛丽问“是否爱她、是否愿意与她结婚”,这种神圣的问题在他眼里是毫无意义的废话,觉得结不结婚都行。
第三是友情的局外人。邻居雷蒙殷切地表示想与他交个朋友,他却回答“做不做都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第四是道德上的局外人。他知道邻居雷蒙是个酗酒、打女人的男人,却依然帮他给情妇写羞辱信、为他在警察面前做假证词、为他打架、最后陷入一场人命官司。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第五是工作上的局外人。在请假参加葬礼时,领导很明显拉长了脸不高兴,他也没有常人的惴惴不安,坦然觉得“这也不是我的错”。当老板提出要派他去巴黎工作时,他拒绝了这个发展广阔的前景,说“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第六,乃至于面对生死,他也是个局外人。律师在法庭上为他焦头烂额、竭尽全力地辩护,他却置身事外,觉得人家口才不行、逻辑有漏洞,觉得“自己离这个法庭很远,为他辩护的律师很可笑”。
最后,是对宗教信仰上的局外人。不管神甫怎样耐心,引导他信仰上帝、皈依基督、虔心忏悔,他也无动于衷,说“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神甫为他祈祷,默尔索却认为这种虚拟的祈祷和信仰不及女人的一根头发,而他对自己的生活、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非常有把握。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

5、
高级点的说法是“他在冷眼旁观众生相”,他跳出了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和芸芸大众保持距离。也可以说他完全遵照内心本性,是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是一个拒绝在生活中表演、拒绝一切虚伪、真实的人。

我反倒觉得,他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命运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的容器。
在事业上,他没有世人积极进取的用心;在爱情和友情里,也永远不冷不热,没有普通人皆有的那份恻隐之心。好听点的说法是“他坦诚、超然物外”,但是客观来讲其实也是一种“凉薄、冷情冷性”。
他把自己隔离在这个社会之外,从不融入、从不参与。而在处理他的杀人案时,他却又企图融入、企图参与,觉得“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本人的意见”。
——做了一辈子的局外人,好不容易想做一次局内人,却被社会推开,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默尔索好像只对低级的、生理性的东西有感觉,对一切情感性的东西均漠不关心(哪怕这些事与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他杀人的理由也很可笑,并不是因为自己与之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仅仅是因为“阳光反射了刀片的锋芒、戳得他两眼发痛”。
一个只对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反应,对人的感情却毫无波澜的人。再怎么大力吹捧,赞他“真实、不矫情、不刻奇”,我也依然认为这种人设挺低级的。

这是在书里,迎合了一部分小众的精神审美,所以能获得诸多称赞。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真有这样一个人,说实话 我喜欢不起来,也很难和他相处。
主角的性格我不喜欢,孤僻、冷情冷性;他的生活态度我也不认同,慵懒、得过且过。

“我不是这里的人。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
这种“与我无关”的活法纵然是一种超脱,但放在现实生活里,这也是一种对凡俗人世的傲慢。

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爱、值得投入的事,而不是像这本书描绘的这样索然无味。

6、
啊,就讲这些吧。没法去分析什么社会的荒诞、司法的以及更多哲学层面的意义了。
以我的水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根本无法在一本写得这么无聊、可读性这么弱的书里看出这样的深度来。

还是那句话,《局外人》一书的伟大,对我而言,更多是来自诺贝尔奖授予的荣光,而非作品本身对我的撼动。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时候,我们称赞一本书,有多大程度上是对作品本身的喜爱,又有多大程度上只是慑于它的盛名?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 上一篇:《人世间》读后感1200字
  • 下一篇:《蜜蜂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