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怎么写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1200字

2021-02-26 17:45:02  本文已影响人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阅读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才知道我们国家其实早有这样的作品,而且完全不次于《二手时间》,是我孤陋寡闻了。

其实好几年前,好友就向我推荐过《一百个人的十年》,但是我当时并无兴趣。我想,不就是写文革的吗,我父母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一代,文革那些事,那些残忍和痛苦,他们早就对我讲过很多遍了。如今因为这本书成为了抚顺书香打卡小组的推荐书目,我想,那还是看看吧。

看了才发现,这本书有多好。当然,它确实是在讲文革,但是我觉得,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文革这一事件本身,成为了一部记录时代,记录人性的作品。很多人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什么?那时候居然会发生这种事?居然这么可怕?我居然不知道?”但是当我们跳出这种应激反应,当我们的情绪脱离错愕,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普世意义。

豆瓣的一个书评说,因为这本书是纪实作品,是记录讲述者的讲话,所以,没有什么文学性。哎,还是那句话,现在啥人都敢写书评了。要按这种言论,阿列克谢耶维奇也不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了?虽然我没写过纪实作品,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写这类作品,一是考验眼力,二是考验笔力。

写纪实作品,肯定要拥有大量的资料,然后从中选择。选出来的,根据我非常有限的写作经验,可能有十个也不一定能选出来一个。选什么,非常考验能力。事实上,《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里记载的二三十个故事,是非常考究的。不仅涉及到文革中方方面面的人物,每个故事带来的思考也很有层次感,有浅有深。既有个体的悲哀,又有每个人都不能幸免的结构性悲剧,更部分触及到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也点到为止,没有脱离普通人的视角。正是这种对“宏大叙事”的规避,反而让其更有普世价值。毕竟,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才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根本。这也是我看完《二手时间》之后所感受到的,《二手时间》中记录的更多是失败者的故事,相比之下,当下中国的记录似乎更偏重于成功者,更多的是对成功者的赞歌。那些小人物呢?那些未必成功的人呢?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小人物的故事可能会更有价值,毕竟,他们才是大多数,才是能更引起共鸣的故事。但正因为其普通,选材才更难。最近《人物》引起轰动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就整整写了半年多,大量的时间都用于采访和选择。纪实类,真的不好写。

从文字上,也能看出作者的功力。《一百个人的十年》每个故事都看得出来讲述者的身份,工人还是知识分子,语气、用词都不同。最厉害的,家庭和文化背景相似的知识分子,说话也都不一样。这仅仅是把记录讲述者的话如实记录,原样写下来就能做到的吗?不不不,绝对不是,依然根据我非常有限的写作经验,这简直太难了。要抓住讲述者的语言习惯,从中提炼出特点,再根据特点再创作再加工,要不然每个人之间的语言差异,是绝对没到这种程度的,毕竟是中文,其实非常相似。而且,身为作家,还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语言习惯,变成讲述者的语言习惯,这有多难啊!冯骥才,我以前没看过他的作品,但这绝对是个大家,大写手,能做到这点。太牛了。我觉得他也应该得个诺贝尔文学奖。

纪实类,看似纪实,实则深刻。做到深刻,也非常考验作家的功力。整本书,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是那篇《“文革”进行了两千年》,挖掘的太深了。文革能延续十年,能成为一场浩劫,不仅仅是某个领袖的某个意志,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其实是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内耗和内斗。写到这个地步,真的把文革写透了,写到了我从未想到的深度。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让我看到文化延续的力量之大,当今中国与百年前的小村庄在某些方面并无不同;《一百个人的十年》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这点。一场号称“无产阶级”的“大革命”,进行中却变成了封建残渣的泛起。大刀阔斧的反对一切封建,结果却是将封建宗族对立的思路用于建立各种“派系”混战,将封建宗族内斗的手段用于整人。“破四旧”,东西砸烂了,可是思想什么时候能够破除?初衷和结果的背道而驰,讽刺意味的背后,是深深的悲哀。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能改变?

最后的故事里写道:“不去谴责专制者,反而去谴责受难者,这真叫人有点担忧。”放眼当下,在各种社会新闻的评论里,其实不是比比皆是吗?女孩被咸猪手摸,指责女孩穿的少;男孩跳楼,指责男孩心理不坚强。弱者,往往挥刀向更弱者。我想我能做到的,唯有多看书,多反思自己吧。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 上一篇:《活着》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白鹿原》读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