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1000字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1600字

2018-12-28 10:07:32  本文已影响人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书上讲,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老师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
据资料介绍,这本书介绍到中国,也感动了中国。为此,学期初,学校免费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
回顾中国教育界,你可曾发现有中国的“56号教室”,有中国的“雷夫”,中国的土壤可以产生这样的教室和老师吗?这是一位教师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复制吗?如果可以,我们该如何做;如果不可以,我们又可能从这位教师身上学些什么呢?
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这是学校发这本书时布置的一项作业。想来在教育界,我也工作25年了。我断断续续、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地读完这本书,说实话,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教师,没有太多的感动,有的只是一些感慨。下面零碎地谈谈:
从雷夫身上,我读到了一种情怀,一种对教育的执著。“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记得,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学校一直用这样的思想教育我们。只是,到了工作岗位,真能践行的,寥寥无几,而“雷夫”做到了。在他从教的生涯中,无论是对教学的钻研,还是教育的投入,围绕自己确立的目标,他把许多事情做到了极致。在这方面,他付出了太多,这当中,除了教育的智慧,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坚韧。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动用了自己所能动用的一切。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除了家庭,剩下的便是教育了。这样的投入,当下有几个老师想做,能做?
学生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老师教育也需要良好的环境。从书中文字来看,雷夫所面对的教育教学环境,他自已也不甚满意,甚至还颇多微词。不过,面对上层教育行政部门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他敢于反抗,善于变通,并且能够站在更高处,通过实践完美超越。一如当下,有些优秀的老师,面对社会对“分数”的要求,在完成“分数”指标的情况下,仍能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己的“理想教育”之路。从这一点上讲,这也是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家长,这所以推崇这位教师、感动于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需要老师付出怎样的智慧和心力。从这方面讲,他需要教育者不仅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勇气。这,对一般老师而言,能做到么?
56号教室是一间普通的教室,可它是雷夫老师的“独立王国”,似乎像他耕种的“自留地”。雷夫是这片天地中,二三十位学生的“教主”。他有着当下中国一线老师没有的“自主权”。在学科教学上,他不但教语文,还教数学、体育、音乐等;在时空上,从早到晚,一般都是他一人在调控班级的教育教学;在不违美国教育法规的情况下,他可以自主地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巧妙”地筹集班级经费 “武装”并积累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私人教育财产)。所谓“权大责大”,老师教育空间大,其所创造的业绩也就可能大。
反观我们的老师,你有这样的“土地”么?在教育教学中,你有多大的自主权?就说所谓的“教学五认真”,如果雷夫同志也像我们一样接受这么多的检查,他如何来创编自己的教材,如何能设置属于自己的课程?他让学生每天提前到校上数学思维课(实际上就是“奥数”),中国的老师敢吗?他留学生每天放学后排练“莎剧”,中国的老师能吗?仅仅是“无偿”、有才能,就能实施了吗?你有满腔的教育情怀,你可有“安全”的教育空间?
为此,雷夫的教育情怀令人钦佩,他的教育格局却不能模仿。不过,这本书对一线老师而言,从“技”的角度看,还是有许多借鉴之处的:比如如何组建设班集体,如何有层次地德育,如何指导学生“真正”地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应试,如何让德育、运动、生活、课内课外、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不仅是教育界,任何一个行业,有理想情怀、甚至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人常常并不少见,可是像雷夫这样,能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的人并不多。从某种程度上说,雷夫是个“圣人”或是一个“痴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教育界大多数“普通老师”而言,雷夫是用来学习、模仿或者说是膜拜的。我们可以学习雷夫,但难以成为“雷夫”。当然,我们没必要“自卑”,我们也有“中国特色”的雷夫。在世的、不在世的,我可以提出一串来:于永正、李吉林、钱梦龙、于漪、魏书生、余映潮、李镇西、王开东、王君、吴非、朱永新……
在此,我还想说一说雷夫先生的人生信念。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样局长,就有什么样的校长;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话,不是美化或丑化一些人,强加或推卸一些责任,我想说的是,在“为事”上,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有“雷夫”,就有“56号教室”,在这片他营造的天地里,到处都是“雷夫”的影子。雷夫在书中并没有标榜自己,但从他建设的“56号教室”这个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品格、信念。
在班集体中,他所营造的“重品格、讲勤勉、推崇谦逊,讲求无条件地相互扶持”氛围后面,是他人际交往“六个阶段”的理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处罚才去做。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能够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
如果这六个阶段有序列的话,我想问问读者,你处在哪个阶段?你有自己奉行不悖的原则么?你相信规则,相信善良道义的力量么?相信头顶有“神灵”么?你会在没人的时候 “默默捡起一张废纸”,在没人监督时拒绝“唾手可得”的欲望否?“你”是谁,如果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是什么在支撑着你的“言、身”?
教育,始终伴随着自修。雷夫说:我拒绝回到过去那种“我说你照做”的层次,我也不会骗自己去相信学生对我的景仰是一种成就。这是一种工作境界,也是他生活的态度。
试问:“我”处在哪个层次?(寸言 20181227)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白夜行》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看见》读后感1300字
  • 相关推荐